321.出人头地
在。”
祝英台赶紧回上司。
“孤编修《文选》,皆事出于沉思,义归乎翰藻,然而却忽略了‘鼓角横吹曲’一项。过往历朝历代,皆只重注诗赋,却不重北方的诗辞,现在看来,是我们太过狭隘了……”
他现在对北方诗歌褒赞之句不绝:“北方的文风质朴刚健、富有力感,尤其是悠扬的长调,有种南方从未听闻的美感,如今既然北方来的使臣都在建康,趁着这大好的机会,你便多向这些使君们多多请教,将这些鼓角横吹曲收录在我的文选与乐府集录之中,好让继往开来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品鉴、学习。”
啥?
我来修《梁鼓角横吹曲》?
那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?!
她之前就很好奇,两国一直在交战,为什么南梁能收集那么多的北方民歌,很多连魏国人自己的典籍都没有收录。而且即使是北方民歌,却都是汉人翻译的,这些翻译的人为什么都没有留名……
祝英台一时被这可怕的巧合震惊了,张着嘴不敢置信。
在外人看来,这便是祝英台高兴到不能说话了,她旁边的鲍涯用手将她一拐,催促她:
“还不谢恩!”
祝英台这才连忙谢恩领旨。
自古以来,著书立传、编修文史都是最容易扬名立万的差事,北方的人也都知道梁国太子在修一部“文选”,不谈及政治、只论文辞好坏,如今听说梁国太子如此肯定北方的诗句,一个个也都与有荣焉,拍着胸脯保证一定配合祝英台收录鼓角横吹曲云云。
马文才看着在众人拥簇下耀眼夺目的祝英台,微微笑着摇了摇头。
难怪祝英台对花夭如此感兴趣,原来这花夭真和她最崇敬的花木兰有关系,只能说冥冥中自有天意。
有了这首《木兰辞》,又有了编修《鼓角横吹曲》的功劳在身,祝英台推动了两国的友谊,又有了极好的名声,就算以后祝英台暴露了女子身份,即使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应当也不会受到太大的舆论压力。
要知道这次接待魏国人的文士里,还有一位女诗人刘令娴,太子本就是爱才之人。
北方出了位花木兰,南方有一个祝英台,一文一武,也算是相得益彰。
他娘的,这么一想,花夭岂不是和祝英台很配?
马文才将目光移到花夭身上,一想到祝英台本就最仰慕花木兰,现在知道这小子的出身恐怕都不是仰慕而是狂热了,心中顿时摧心剖肝,怎么看花夭怎么不顺眼。
之前是担心被山阴的穷小子梁山伯勾了去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