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5章 大庆的第一次科举(二)
复习,有这时间开开诗会,附庸风雅不好吗?
张谦在短暂的慌乱后,用力闭了闭眼,回想起林清源平日里的告诫,心中知晓此刻不是慌神的时候。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
不再纠结于那几道没有十足把握的帖经题,将视线果断投向了下一部分墨义。
墨义部分,卷首亦有简练说明,乃是考校对经义的理解与阐述。
张谦心知,这一部分的题目便不再是靠死记硬背或一时机变能够应付的了。
需要的是真正的融会贯通与切身感悟。
然而,当他目光落在第一道墨义题上时,整个人却如遭雷击,瞬间怔在原地,眼眶不受控制地泛起一阵酸热。
那题目赫然便是:
【‘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’,何解?】
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,此题近乎送分。
标准解释早已烂熟于心,无非是照着字面意思阐述一番,再引申几句孝道的重要性便可。
但此刻,这短短的九个字,落在张谦眼中却字字千钧,重重地敲击在他的心坎上。
他是真正刚刚拜别了苍老的父亲,揣着那微薄得可怜的盘缠,踏上了这通往帝都的远行之路。
圣人之言,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,照出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挣扎与愧疚。
求学多年,他自觉最对不住的,便是家中那日渐佝偻的父亲。
自己虽也时常打些短工,清晨便去码头、集市寻些活计,挣得几枚铜钱补贴家用,夜里再借着微弱灯火读书沉思。
可说到底,他未能像一个真正的成年男丁那般,常年在家侍奉左右,承欢膝下,担起家中主要的劳作。
这份远游,这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,是否本身便是一种不孝?
这个疑问,如同梦魇,时常在他夜深人静时浮现。
心潮剧烈翻涌,但他握笔的手却渐渐稳定下来。
他铺开草稿纸,并未急于写下那些标准的解释。
而是将满腹的辛酸、无奈与那份深藏于心的坚定,凝于笔端,化作一行行带着心意和重量的文字: